在我國第一個“醫師節”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都要關心愛護醫務人員,形成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同時要求廣大醫務人員“認真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弘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繼往開來,再接再厲,不斷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新貢獻,為健康中國建設譜寫新篇章,努力開創我國衛生健康事業新局面。”高等醫學教育要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不能板結於傳統醫學醫術教育,不能停步於常態化醫德和人文素養教育。而探索高等醫學教育在新時代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成為新時代每一所高等醫學院校必須思考並作答的必考題。
探索醫德教育新模式
醫德教育始終貫穿於醫學教育和實踐的整個過程之中。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應勢而謀,建立理論和實踐一體的醫德教育體系
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任務。但如何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好發揮醫學院校在育人方面的特殊優勢,就必須探索新時代醫學院校醫德教育新模式。具體來講,該模式旨在通過學校引導和自我教育相結合,實現醫學生醫德的塑造與養成,以德醫交融為重點,通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貫通,進而建立醫德理論教育體系;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貫通,創設德育功能的醫德實踐教育體系;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環境和文化氛圍的教育實踐活動。
為了系統化的安排這些人去學習便出現了成人教育,這也是國家給的一次機會,近幾年多多少少會看到諸如此類成人招考資訊:高齡老人得某某大學錄取通知書,曾經保安大叔考取某985大學獲博士學位等等勵志新聞,成人高考於是乎也見怪不怪,這種亡羊補牢式的教育也是完成了前輩人對知識渴望的心願。新的醫德教育模式要立足於學生成長全過程,突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用“三新”體現醫德教育全過程。
“新”體現在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貫通。新醫德教育在大力加強傳統思政課建設的基礎上,把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學生全部課程,構建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由專業課的課程思政群、健康人文教育課程群、文化通識教育課程群組成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以文化人,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全覆蓋。
“新”體現在將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相貫通。針對醫學生具有長達兩年半的臨床實踐教育特點,新醫德教育特別強化醫學生的臨床實踐思政教育,將傳統的思政實踐課程體系延伸到臨床實踐過程中,實踐育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全覆蓋。
“新”體現在構建醫學生醫德教育全覆蓋體系。新醫德教育在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與實踐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遵循學生學習規律,貼近學生成長實際,完善了高等醫學院校醫德教育體系。
因勢而動,思政教育和醫學專業教育同向共行
醫科院校是醫學生求知成才的聖地,是教師傳授知識和創造知識的殿堂,更是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場所。當前,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大學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不高,課堂“低頭族”等現象頻發。出現這些問題,與部分教師授課能力低、教學方法呆板和課堂吸引力不強有關。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采用傳統大水漫灌式授課方式,整堂課都站在講台上講,學生在講台下被動聽,師生之間沒有溝通交流,生硬呆板;有些教師雖然會穿插提問,但問題缺乏質量和啟發性,難以激發學生思考和參與積極性;有些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沒能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合理轉化,聚焦現實不足,沒有成為一整套有效激發興趣、激蕩身心、受益終生的教學體系。
為此,要讓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入腦入心,就需從醫學院校自身特點出發,從豐富內容和創新方法上入手,建立一套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教育規律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年級學生采取分階段的教育方式,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在教學內容上,在思政課程中注入醫學元素,將與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關的醫學案例引入課程,增強醫德教育針對性。同時,在課程思政中挖掘醫德元素,將醫學家的鮮活事例、醫學重大成果形成中的感人事跡引入課程,增強醫學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共行。在教學方法上,通過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特色資源庫、開展情境體驗式教學方法改革、增加思政實踐課時,使思政課程活起來;通過在專業課程的臨床見習、實習、實訓環節中廣泛開展儀式文化教育、義診服務活動、志願者活動等課程思政實踐,增強醫學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使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同向共行。
順勢而為,做實做細理論與實踐的“雙向貫通”
從落實落細和有機銜接上入手,才能保證醫德教育新模式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理論教育“雙向貫通”、思政實踐和實踐思政的實踐教育“雙向貫通”,才能切實保證醫學院校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這就要充分發揮“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工團齊抓共管、黨委宣傳部牽頭協調、部門和院(部)共同參與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政治優勢,牽頭單位全面落實、協同單位密切配合、協調單位積極統籌,落實、落細、有機銜接。
一是教學主管部門要統一規劃、統籌推進。醫學院校要依據學生在科學和學術、臨床能力、健康與社會、職業素養四大領域應達到的素質要求,科學制定專業培養方案,並嚴格貫徹執行。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主幹課程和核心課程、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主要專業實驗、修業年限和時間分配、成績考核、畢業及學位授予等方面的內容,從制度層面對畢業生應達到的知識、素質、業務能力提供基本保障。相關院系、專業通過在課程計劃中將醫學專業案例引入思政課程、思政教育案例引入專業課程、分配思政實踐和實踐思政的學時及學分,為學生全過程接受思政教育提供保證。在課程計劃和授課內容中,注重將典型案例確定為固化知識點、將必要實踐活動固化為必須教學環節,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二是堅持“五提升、五貫通”原則,制定和完善課程計劃。一要提升醫學人文素養,將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全面推進健康人文素質教育,注重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提升崗位勝任力。二要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將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適應醫學教育改革需要,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實踐中,建設網絡教學平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三要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將實踐訓練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以課程實習—技能訓練—臨床見習—臨床實習—社會實踐為紐帶,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四要提升創新能力,將創新教育和訓練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此外,還要大力加強學生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科研能力培養,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和科研能力。五要提升服務社會能力,將服務意識和能力培養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學生醫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基本素養的養成。
三是教育教學改革要全面開展、持續深化。在多年辦學實踐中,山西醫科大學形成了“人文引領,立醫師之德;知行並重,求醫技之精;系統培養,育善醫之才”的育人理念和“厚基礎,強實踐,重素養,嚴管理”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實施“崗位勝任力提升、整合課程建設、實踐能力培養、三全育人建設、教學資源優化”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學校針對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開展以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為核心的教學改革。2014年9月,學校以健康人文教育為核心的《系統性素質教育支撐下的臨床勝任力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教學改革成果榮獲教育部教學改革成果二等獎;2018年4月,學校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為核心的《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特色資源庫建設研究》《醫學院校健康人文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和《以提升臨床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卓越醫生培養過程中基礎階段課程體系建設》等三項教學改革成果榮獲了山西省教學改革成果特等獎。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Project Zero的研究員合作,探討及發展哈佛創客教學幼兒教育框架。我們很榮幸邀得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Project Zero主研究員Edward Clapp博士於家長講座中介紹我們的研究項目“Agency by Design: Early Childhood in the Making”。